其他
诗人大卫|我们这一代的使命,是阻止世界的毁灭
大家好,我是诗人大卫,发此文时已经是晚上,也就是说三月第十三天说过去就要过去了,今日之阳光是抄袭昨天的,依然和煦,温暖,热烈。风没有坚持原则,今天有点乱吹的意思,我认为风吹吹树叶,花朵,云彩就可以了,至于地上的灰尘,和人间的坏消息,可以不吹。风也得讲政治,虽然禅宗有语云,不是幡动,是心动。如果按照这种唯心主义的认识,世间其实连风也没有的,不是树动花动云动,是我的心在动。风不讲政治的主要表现,就是世间呈现了它真实的一面,你看到花开也看到叶萎,看到地动也看到山摇,看到玫瑰也看到硝烟——这后一点,从朋友圈最容易发现了,反正自从2月24日,普京入侵乌克兰以来,我的朋友圈每天都是硝烟弥漫。
刚看到最新的消息是:俄军前线通讯部长,第11步兵师长被斩首。官媒还没有发布实时消息,虽然网友把照片发出来了,但我暂时还不敢相信,我的判断是,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战,网络战,如果俄军前线通信部长被干掉,那俄军不就成了瞎子?通讯部长可不是送快递的,他肩负的应该是绝密级信息,保障俄军在前线有千里眼顺风耳。这样的军官举足轻重,其行踪应该是高度保密的,如果真被乌克兰定点清除了,那只能说乌克兰背后有高人,联想到前几天也连续有俄罗斯军官(包括一个少将)被斩首,北约组织提供情报给乌克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,如果此说属实,那么现代战争中让人闻之色变的定点清除,就会有极大震慑力,让领导先走成为常态的话,这仗还怎么打?
针对俄军官接连被袭,有不靠谱的网友提供了这样的经验,仅供一笑:俄军长官往往是飞扬跋扈惯了,上级骂他们,他们就要骂部下。乌军狙击手3公里外看到最趾高气扬骂人的长官就开火,打完就跑。来无影去无踪,非常有效的游击战法。
随着春回大地,冰雪融化,乌克兰的道路将让位于更多的泥泞,这对俄军推进速度是极大的考验,胜利的天平越来越向乌克兰一边倾斜,乌克兰哪里是弱鸡分明是强鸭,朋友圈也几乎是乌克兰各种胜利场面,至于真实战场情况如何,我还真不知道。但,这不影响我的常识判断,那就是俄军从闪电战变成闪腰战,确实让人大跌眼镜,不是乌克兰太强,而是俄军太弱了,我们此前一直把俄罗斯称作战斗民族,现在看原来是纸老虎,战术还是二战的水平,混乱的后勤、低落的士气,武器装备还凑合,但,就是不能发挥战斗力,按理说,定位哪怕不是太精准但也该八九不离十吧,但我们看到的是俄制武器在战场上像没头的苍蝇,把妇产医院和民宅都炸了,不知是误打误碰还是别有用心,反正,俄军这次入侵乌克兰,才两周,就被打得只剩底裤了。难怪乌克兰总统得意忘形地叫嚣,准备对俄军进行反攻。
事情应该远没这么简单,凭最基本的常识判断,俄军应该不是像你想的那么弱,乌克兰也没你想的那么强,双方接下来,大概率还有恶斗。但,不管怎么打,受苦的都是老百姓,在昨天推送诗人大卫|要想守住嘴里棒棒糖,怀里必须有枪,我曾写到一张普京永远也不会看到的照片,那个嘴里含着棒棒糖,手里拿着枪的小女孩,由这个乌克兰小女孩,我还想到乌克兰的女兵,大家知道的,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是,素有「乌克兰国民女兵」之称的著名演员、作家琳娜·茨维拉(Iryna Tsvila)阵亡。
她是5个孩子的母亲。这次开战不久,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留下最后一条信息“谁愿意帮忙捍卫基辅?”,4天后被证实在基辅外围与俄军的激烈交战中殉国。这是她写的一首诗歌,可以看出她的决绝、无畏与勇敢——
我从军营走出,
带上一朵蓝黄花,
再见吧我要上前线!
也许一去不返回,
带上一朵蓝黄花,
蓝蓝的天那里有自由;
黄灿灿的向日葵是国花!
再见吧,我听见炮声,
也许一去不再回,
带上一朵蓝黄花………
我看到一个资料说,目前乌克兰部队中有高达17%的战斗人员是女兵,女兵比例如此之高,让人咂舌,又让人心疼,这在人类战争史上,可能空前绝后。
女人和孩子上战场,相信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愿意看到的现象,这也是男性该脸红的,战争的意义到底何在?一首诗不能阻止一辆坦克,一个诗人也阻止不了一个上前线的女兵,只是,女兵的英姿再飒爽,脱下军装之后也是母亲,爱人,女儿……女性上战场,像孩子上战场一样,这个世界真是吃错药了。
无疑,这次俄乌战争,把世界推到了火药桶面前,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消防队员,而不应该为战争欢呼,应该制止战争,而不是火上浇油,包括前线作战的士兵,也应该是这样。写到这里,突然想到汉娜·阿伦特写过的一个叫安东·施密特的士兵。
这个在大屠杀时期的纳粹士兵,因为帮助犹太人做假证、帮助他们逃跑而被纳粹审判处决。行刑前,他写的信:“亲爱的妻子,我只是作为一个人类行事。我无法杀人。”
军事命令,没办法么?不,人永远有选择。任何时候,我们都应该站在和平的一边,站在人性的一边,站在弱者的一边,人为什么要有同情心,要悲悯?在哲学家叔本华这段话里,或许能找到答:“我们之所以同情他人的苦难,看到别人受罪自己也跟着难受。是因为从本质上说,我们就是别人,他人即是自己,所有人都是一个人。”
阿列克谢耶维奇
对于战争,俄罗斯女作家,阿利克谢耶维奇在她的书《二手时间》里,也有发人深思的反省,这是一段特别清醒的文字,那些支持战争的人,不妨停在这里,跟着她一块沉思60秒——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,要么打仗,要么准备打仗,从来没有其他生活。我们的战争心理由此形成,就是在和平生活中,也是一切都按战争的思维。听到密集的鼓点,看到挥舞的旗帜,心脏就快要跳出胸口……人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,反而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。
从这段话可以看出,战争真不是一个好选项,就像和平从来不是最坏的选项一样,我们这一代人,恐怕还要有所担当,那就是活得理智一些,大的方面,为国家与民族的长远考虑,小的方面为自己的子孙考虑,哪怕不能亲手结束战争,但在生活中,可以让自己做得像个人,有人的样子,有人的气息,不要让子孙后代鄙视我们。该发出声音时候,必须发出声音,至少让后代看到我们不是坐吃等死的一代,今天你不站出来,明天你就站不出来,至少,我们不能把世界让给恶魔,作为一个诗人,今天特别想推荐一首小诗——
恶魔的面具
/布莱希特
我墙上挂着一件日本雕刻,
是一个恶魔的面具,涂着金漆。
我同情地观察 他额头青筋暴显,表明
作恶的压力是多么大。
(黄灿然 译)
你看,“作恶的压力是多么大”,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让恶魔的压力越来越大,直至他们破产并被清算,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加谬所说的那样:我们这一代的使命,是阻止世界的毁灭!
遗憾的是,加缪出车祸身亡了,他们那一代的使命,从目前看,根本没有完成,这个担子,无疑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身上,战争的唯一目的,是让人类回归文明,而不是相反,最后,以一个很短的故事,结束本文,大卫在这里,也顺便祝各位晚安。
1914年,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先生,正在太平洋岛屿的热带雨林中考察。 他向当地的一名食人族描述:“欧洲正在发生战争,每天有几万人丧生。” 食人族土著惊奇地问道:“你们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人肉?” 当他解释欧洲人不吃人肉时,食人族惊呆了:“不吃的话杀来干什么?你们那里也太野蛮了!”
20220313
再读一篇
生活苦逼,来二两诗意
天天坚持原创
喜欢的请三连
转发是最高赞赏
无需加好友
扫码直接打赏